談談FMEA工具的局限性
“FMEA是個好東西”,“FMEA很重要”,“FMEA是APQP中的核心”,這些說法聽得耳朵都起老繭了,但做的好的“FMEA”卻太少了。為什么會這樣?
FMEA的本質是一個風險評估的工具,目的是先期的質量預防和后期持續改進的優先順序。它的標準的格式化為顧客和供應商的溝通提供一個公共的語言平臺,但問題也就在這里:“標準化和格式化”意味著亦步亦趨,不可越矩。
這是FMEA的第一個局限性:死板。
回想一下FMEA建立的過程:是通過一個多方認證的小組,采取頭腦風暴的方法,再加上歷史的經驗數據,小組完成。頭腦風暴意味著創造性,而標準化的格式會破壞人們自由思考的環境。
我的經驗是:在會議討論中,大家花在“如何填寫”的時間上多過“分析問題”。
FMEA的格式中有很多列,但最重要的一列沒有單獨分離出來(第四版有改進),這就是“要求”。
復雜的結構容易讓人忽略最本源的東西,這是第二個局限性。
FMEA是控制計劃的輸入,識別產品/過程中的質量風險控制點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個局限性的后果是,FMEA過程中對產品/過程的要求識別不充分,導致很多FMEA案例中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說了一堆,甚至和現場控制不一致。
FMEA的格式盡管較復雜,其中有“失效模式起因/機理”的描述欄,但這么復雜的結構仍然不能滿足描述一個復雜的生產過程的要求。要知道,很多失效模式起因/機理是交互作用的,有些機理對于制造過程來說,不需要弄明白,制造工廠更關注“如何做對”而不是“為什么做錯“。
FMEA的第三個局限性:繁瑣的格式企圖覆蓋所有信息,但很多時候因為技術的復雜性而說不清楚,換來的只是審核員或顧客的NG。
言而總之,FMEA對形式強調太重,導致人們忽略了一些本來很本質的基本的東西。
【作者:sureyear】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章內容僅供參考。特此聲明。
- 上一篇:【沒有例外】質量大旗必須三方扛 2014/5/31
- 下一篇:質量高手碎碎念的企業管理《三字經》 201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