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山西票號為什么突然消失了?
任何一個產業(yè)和企業(yè),如果靠與政府的特權契約來獲取利潤,那將是非常危險而缺乏自主性的,無論多么豐厚的利益,得之忽焉,失之亦忽焉。它永遠只能是一項“生意”,而不可能成為一個永續(xù)的事業(yè)。
1914年10月,天津《大公報》刊出了一條轟動中國商界的大新聞,“天下票號之首”日升昌宣布破產,報道稱:“前日北京所傳,倒閉之日升昌,其本店聳立其間,門前當懸日升昌金字招牌,聞其主人已宣告破產,由法院捕其來京矣。”
由彼迄今,百年已過,試以此文祭念這個“最后的商幫”。
票號的緣起
1823年(道光三年),山西平遙西裕成顏料莊的北京分號經理雷履泰(1770-1849)向東家李大成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能否把顏料莊關掉,轉而從事一項名為票號的生意。
天才橫溢的雷履泰是從一個順手人情中發(fā)現了重大商機。西裕成是當時京城內最大的顏料商人,常常有山西同鄉(xiāng)拜托雷履泰,從京城往老家捎銀兩,他們把銀子交給西裕成北京分號,由分號寫信通知平遙總號,然后在平遙提取,西裕成從中賺取一些匯費,時稱“內貼”。雷履泰向東家建議,將顏料莊改為一家專營匯兌的金融性機構。李大成是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很有一點冒險的精神,他覺得此計可行,便出資30萬兩,雷履泰附資2萬兩,創(chuàng)辦日升昌票號。當時他們可能并不會預料到,正是這個票號業(yè)務,讓晉商再放光芒。
山西平遙西裕成顏料莊的北京分號經理雷履泰
雷履泰發(fā)明出一套“法至精密”、以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即用漢字作為簽發(fā)匯票銀兩數目的10個數字及一年中365天的代碼。
試舉一例:全年12個月的代碼為“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每月30日的代碼為“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分別銀兩的10個數目為“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而“萬千百兩”的代碼為“國寶流通”。假如票號在6月20日為某號匯銀4000兩,它的暗號代碼就是“取人城寶”。這類密碼組合時常更換,嚴防泄漏,在票號由盛而衰的近一百年中,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冒領事件,可見其制度之有效。根據票號規(guī)則,匯票在兌付后當即焚毀,因此沒有一張使用過的匯票流傳下來。
日升昌成立后,生意如水入壑,洶涌而至。作為全球最大、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銀本位制國家,自古以來,銀兩的長途搬運從來是一個難題,唐代和宋代雖曾有過“飛錢”、“飛票”,但一直沒有被廣泛應用,與之相關,武裝護送銀兩的鏢局成為一大產業(yè),中國民間武林風俗即因于此。票號的出現,讓貨幣流通現狀為之一改。
- 上一篇:馬云清華演講實錄:我永遠相信“相信”,相信未來,相信別人超過 2014/7/1
- 下一篇:湖北最嚴水污染防治法規(guī)實施 開展監(jiān)督執(zhí)法向水污染宣戰(zhàn) 20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