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煤化接千萬罰單告環保局(圖)
陜西天價環保罰單事件正演變為一場“訴訟大戰”。
從去年年底至今,圍繞陜西煤化能源咸陽長武縣煤機二甲醚化工項目的環保問題不斷發酵。今年4月到5月,陜西環保部門向陜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簡稱“陜西煤化”)開出 累計1580萬元的環保罰單,但執行卻陷入僵局,咸陽市環保局表示,如果該企業3個月內未繳納罰款,就將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此后,國家環保部西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陜西省環保廳、咸陽市政府、長武縣政府相繼出面協調。6月10日,陜西煤化反將咸陽市環保局告上法院。記者6月15日獲悉,咸陽市秦都區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立案。
《華夏時報》記者獲得的起訴書顯示,原告陜西煤化認為,環保局對其作出的處罰存在“行政行為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違反法定程序、濫用職權、行為明顯不當”五大事實,因而請求法院撤銷相關處罰;其中,有關新環保法中按日計罰程序如何實際操作成為起訴焦點。
“民怨”項目?
輿論漩渦中的陜西煤化長武縣二甲醚化工項目位于長武縣丁家鎮煤化工業園,占地987畝。公開資料顯示,該項目2006年就開始籌備,預計“總投資82.83 億元,建成投產后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7.321億元,銷售利潤37.77億元,上繳國家稅費17.69億元,凈利潤20.08億元”。因此,這一直被廣 泛宣稱為“民生”項目。
《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二甲醚廠臨近幾個村子居住有超過千名村民,長期以來,項目運行期間產生的噪音、硫化氫氣 體、煤粉塵和工業廢渣令這些村民怨聲載道。今年3月,因惡意排污、接連兩次拒不整改等問題,陜西煤化被環保部門處以1580萬元罰款并被責令停產整改,但 直至6月12日之前,企業的生產一直持續。
6月初,記者從福銀高速進入陜西咸陽市長武縣境內,不久就能看到陜西煤化的二甲醚廠區內,高聳的煙囪仍在排放夾雜著黑煙的氣體,廠區雖然大門緊閉,但院內生產設備運行時發出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廠區南側,十余輛滿載煤炭的運煤車仍在排隊等候入廠卸煤。
“高考的那兩天生產都沒有停,打電話投訴也沒用。”廠區所在地丁家村村民稱。而對于為何仍在生產的問題,企業工作人員均諱莫如深拒絕回答,記者幾經周折也沒聯系到企業負責人。
根據陜西省環保廳發布的加強長武縣二甲醚項目環境監管的監察通知,該企業主要存在9個方面環境違法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包括:項目建設主體與《環境影響報告書》存在重大變更,未依法取得項目變更情況批復;未依法取得試生產批復,擅自開工違法生產;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衛生防護距離內的居民未進行搬遷;企業 灰渣場未建成,氣化渣廠區內隨意堆放,未采取三防措施,導致部分氣化渣由事故池溢流城市雨水管網進入長武縣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對該含渣污水無較好的處 理辦法;還存在治污設施運行不正常,超標排放等情況。
當地環保部門的檢測記錄顯示,該項目在調試過程中因吹掃管道發出的噪音分貝最低為77.5,最高則超過87,根據相關標準,70分貝以上的噪音就能導致人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和事故發生。
“企業經常是晚上生產,機器開動時電視的聲音基本聽不到,窗戶都震得響,根本睡不著,還有每天硫磺味熏得人頭暈,現在民怨大得很。”廠區附近的一些村民稱。
- 上一篇:Google副總裁分享的42條職場軍規 2015/6/24
- 下一篇:EICC5.0 修訂了哪些條款? 2015/6/13